頻道總排行更多
新聞內容
傳遞愛的力量 托起明天希望
發布時間:2012-12-27 作者:admin 點擊:0次
2012年,團西鄉縣委以幫助貧困地區改變辦學條件,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為使命,以面向貧困、面向教育為原則,以結對資助和一次性資助為主要形式,廣辟籌資渠道,多方整合資源,全年累計募集希望工程資金和實物折合價值100.04萬余元,資助貧困中、小學生56名,幫助16名貧困大學生圓了大學夢以及2 所希望小學后續援建項目開工。
一、積極對上爭取,希望小學后續援建實現新突破
在西鄉縣各大網站希望工程愛心援建榜上,清楚地記錄著可口可樂陜西分公司100萬元援建私渡鎮廷水希望小學,配套20萬元新建希望學校電教落戶西鄉,投資9萬元的廚房改建項目資金已落實到位,西安培華學院20萬元援建堰口鎮中心學校,中國人民銀行志愿者捐贈10萬元的現金和物資資助農民工子女,山東“明日之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捐贈價值20萬元教學設備惠及42所中小學生,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20萬元援建白勉峽鎮多媒體教室,梅賽德斯—奔馳快樂音樂教室投入使用,6名希望學校教師免費赴上海、成都等地交流學習,可口可樂希望小學資助課桌椅更新和飲用水改造項目正在報批立項。這一行行閃光的業績,一個個耀眼的數字,印證了西鄉縣希望工程工作堅實的足跡。特別是2011年至2012年,西鄉團縣委緊緊抓住中國青基會、團陜西省委實施百所希望小學援建行動的有利契機,積極對上爭取,將我縣邊遠山區小學納入到項目中,解決了項目實施的瓶頸問題,爭取資金230余萬元,援建希望小學2所,配備圖書1萬余冊,體育(音樂)園地2套,實現了西鄉縣希望小學援建工作的歷史性新突破。一筆筆充滿愛心的慈善捐款,一座座教學大樓的竣工剪彩,一批批煥然一新的教學設施,無不感動著每個 孩子的幼小心靈,無不激勵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一腔熱血,讓一大批“上不起學”的孩子,因此得以走進嶄新的學校,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享受多媒體帶給他們的快樂。
走在西鄉324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處處都被愛的希望包圍著。從西鄉縣白勉峽鎮多媒體教室、堰口鎮培華希望小學、到私渡鎮廷水可口可樂希望小學,由東向西,編制了一個巨大的愛心網絡,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打造特色品牌,“圓夢行動”助力貧困學子圓夢大學
“給我一雙翅膀,我想要飛翔,沖破命運的阻擋,追逐生命的陽光,”這首歌唱出了許許多多貧寒孩子的心聲,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讓人動心的故事,都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更有一個展翅高飛的夢想,然而家庭的貧困,卻束縛了他們夢中飛向“象牙塔”的翅膀。
在希望工程出現“轉折點”的今天,西鄉團縣委清醒地認識到,國家雖然實施了“兩免一補”政策,但仍需要社會捐助作為補充,尤其是貧困戶的后代在高中、大學教育階段,仍需要持續跟進和多元的捐助服務。為此,西鄉團縣委重新整合推出了以“希望工程•圓夢行動”為主的希望工程系列助學公益活動,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和籌集資金力度。
“不讓有夢想的孩子灰心,不讓心懷期待的孩子失望”,是西鄉縣各級黨政領導和組織的共同心聲,決心要用愛心托起他們的希望,用愛心助燃他們的夢想。西鄉團縣委2011、2012年連續兩年發起并組織實施了“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大型公益活動”和“愛心100”助學行動,通過募集社會資金,幫助家庭貧困的大學新生,打造出了具有西鄉特色的工作品牌。圓夢行動已經成為和諧西鄉建設中一張亮麗的名片。
2012年8月,對于城關鎮余翠艷、柳樹鎮周莉元、沙河鎮趙青昕等16名大學新生來說,是一個難忘的夏天。他們本是貧困學生,在社會的關懷與資助下發奮圖強,在2012年的高考中,他們分別以二本以上的高考成績被多家省內外知名院校錄取。接到錄取通知書后,他們既激動又難過——接連的洪水等自然災害,令本來就赤貧的家庭雪上加霜,開學的日子漸近,學費卻無法籌足。就在他們一籌莫展時,團縣委工作人員通過西鄉縣貧困學生信息庫查詢,主動打來了電話,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通過家訪、公示等程序,西鄉團縣委通過積極爭取資助項目,趕在大學開學之前將每人5000元圓夢助學金發放到16名學生手中。
西鄉縣柳樹鎮的薛磊,是團縣委倡導社會愛心人士“一對一”結對資助的典型事例。他在一中上高中期間一直品學兼優,但家庭貧困。西鄉縣消防大隊領導在學校開展軍訓期間得知他家庭情況后,向大隊官兵發起了資助倡議,部隊全體官兵每月每人按照軍官50元,士兵20元、10元、5元不等標準,定期向薛磊發起“一對一”結對捐資活動,連續堅持了3年不間斷,直至今年薛磊同學以573的高考成績被中國礦業大學錄取,同時還受到西鄉縣“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大型公益活動”的資助。筆者近期在與消防大隊中隊指導員程首一交流中得知,部隊正在選定受資助人選,一旦確定受助人,部隊官兵一任接著一任干,直到資助對象完成全部學業。
三、創新工作載體,中小學生關愛力度不斷加大
在做好貧困大學生救助的同時,西鄉團縣委十分重視貧困中小學生的救助力度,不斷創新形式,廣泛宣傳,發掘資源,擴大籌資范圍,實現了捐助中、小學生工作的新跨越。西鄉團縣委率先垂范,自2010年團縣委機關干部第一次與西鄉二中高二年級貧困學生嚴曉蓉結成“一助一”資助對子以來,這項活動就成為了團縣委機關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品牌項目。雖然團干部轉業了一個又一個,資助的貧困學生畢業了一批又一批,但這個愛心活動始終在延續中傳遞。
還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還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里謀生糊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樣年華的時候,他們被留在家中,孤獨地生長,一雙雙期盼的眼睛,眼神由盼望變成失望,又從失望變得充滿希望,這些本應是父母眼中視為掌上明珠的兒童,聚集起來構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從2012年起,西鄉團縣委按照深化“學業輔導、親情陪伴、感受城市、自護教育、愛心捐助”五項內容的要求,廣泛開展了關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結對幫扶等形式多樣的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活動,希望工程項目援建的配套設施齊全的“愛心家園”、“希望圖書室”、“快樂音樂教室”、“多媒體電教室”等活動設施和愛心物資,有效的幫助了農民工子女解決暫時困難,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2012年,西鄉團縣委希望工程助學金發放儀式、“央行志愿者”愛心獎學金助學捐贈活動、送愛心聯合大行動暨“明日之星”助學工程發放儀式、西京品學獎等中小學資助活動相繼在駱家壩鎮、柳樹中心學校、西鄉二中、三中和城關鎮二里小學轟轟烈烈開展。一次次愛心活動的開展,為一大批貧困山區中小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更讓他們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愛。
2012年3月初春的西鄉還帶著幾分寒意,但西鄉一中校園里卻是暖意濃濃,愛心涌動。社會各界及全校師生為王華同學愛心捐款活動在這里舉行。 王華強同學是西鄉一中一名品學兼優的高三(5)班學生,其父親曾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光榮負傷,兩年前,他的外公因肝癌而去世,母親被查出患肝硬化,長期在家服藥化療。父親積勞成疾,患糖尿病,高血壓及腰椎間盤突出,姐姐又被診斷為肝癌晚期。昂貴的醫藥費已讓這個經濟并不寬裕的家庭負債累累。這些沉重的家庭負擔讓距高考僅有80余天王華強同學萬分焦急而又無可奈何。王華強同學家庭遭遇也牽動著縣委常委、副縣長韓莉及團縣委、民政局、教體局、慈善協會、紅十字會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的心。團縣委向社會各界發出了愛心捐款倡議書。在捐款活動現場,韓莉個人及西鄉一中全體師生和相關單位積極投身到愛心傳遞活動之中。這種情這種愛,跨越了親情、友情等一切情感的范圍,在陌生的你我他之間傳遞。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獻愛心,收獲希望。活動現場,共計為王華強同學捐贈愛心捐款67936.5元。在2012年的高考中,王華強以優異成績被陜西師范大學錄取。
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西鄉團縣委不斷加大宣傳力度,積極主動向省青基會匯報情況,爭取政策支持,還相繼開通了西鄉團縣委網站、西鄉共青團QQ群,共青團手機報、微博等新媒體,制作專題網頁,發布炫目帖子,通過網絡進行呼吁,動員結對資助,讓一張張圓了夢的笑臉沐浴愛的陽光。
駱家壩鎮一年級學生周雅琪患先天性心臟病,家庭因病返貧,牽動著富有愛心人士的心。通過西鄉團縣委微博、手機報等形式的廣泛呼吁,受到了團陜西省委書記李豫琦等一大批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高度關注,該鎮13名貧困小學生全部被社會愛心人士結對資助,其中周雅琪被李豫琦作為個人結對資助對象,不僅定時寄來了助學金和學習生活用品,還先后多次委托在西鄉駐點的團省委干部登門看望,鼓勵其戰勝病魔,重返校園,縣上領導也多次進行了看望慰問,一舉解決了周代清老人因孫女患病致使家庭貧困的“煩心事”。
涓涓細流成大海,點滴善舉成大愛。不經意的一次投入,也許是一分一角,天長地久匯集起來,都會變成無限的愛。《愛的奉獻》一首傳唱了20年的歌曲,每當這首歌再度響起的時候,不知曾經打動過多少人的心,也感染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回首往昔,希望工程在西鄉走過的不平凡的19年,見證了無數的感動時刻,見證了一張張燦爛的笑臉,點燃了無數希望之燈,但作為一項長期工程,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是希望工程蓬勃發展的基石,愛心的延續仍然需要你我的參與,
湖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愛流不斷奔涌,積水而成源,問澤希望工程,慰籍更多的“大眼睛”,不要讓有夢想的孩子灰心,不要讓心懷期待的孩子失望,把奉獻進行到底,將成為西鄉團縣委自覺堅持不懈的行動。(供稿人:艾利兵)
相關熱詞搜索: